学院新闻

pc加拿大网址(中国)官方网站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踏雪寻光去 为求真知来 ——“全球视野下的影视评论话语学术论坛”纪要

pc加拿大网址(中国)官方网站:2024-01-30 阅读次数:


2023年12月28日上午,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戏剧与影视评论话语体系及创新发展研究”开题会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成功举办。作为开题会的延伸,当日下午14时,“全球视野下的影视评论话语学术论坛”于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燕南园51号院)举办。


燕南园51号是一栋西式的二层小楼,建筑西侧立着乾隆年间的花神庙碑。上世纪中叶,物理学家、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饶毓泰先生曾住在小楼的东侧,卸任物理系主任后,先生仍然在此坚持自编讲义,为教师们开设前沿光学课程。论坛当日恰逢电影这门“光的艺术”128年诞辰,来自不同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燕南园51号院,共话影视评论话语的现状与未来。“戏剧与影视评论话语体系及创新发展研究”课题首席专家顾春芳教授对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戏剧与影视评论话语体系及创新发展研究”子课题专家王宜文主持。



主持人、子课题负责人  北京师范大学王宜文教授



主旨发言:贾磊磊《影视学科建设》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  贾磊磊研究员

首先,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戏剧与影视评论话语体系及创新发展研究”子课题专家贾磊磊作主旨发言,探讨了电影学科的整合、电影评论与批评的地位、话语体系升级、专业指数提升以及建立本体范式等八个关键问题。首先,贾磊磊研究员主张将电影史、电影理论和电影批评相互整合,提高电影研究的基础,倡导在学科建设中赋予电影批评与评论应有的学术地位,呼吁加强电影批评理论学科的建设,以改变学科结构上的不平衡。第二,为了实现电影评论与批评话语体系的升级,电影批评需要采取一种跨学科的理论方法,吸收相关的理论话语和研究模式,改变传统单一的话语体系,将其与社会学、伦理学等学术领域相结合,开拓学术视角,进而提升电影批评和评论的适用价值与学术意义。第三,提升电影评论与批评的专业指数,需要电影评论者更多地关注电影本体,从镜头、语言和影像入手,建立完整的影像语言阐释系统,研究电影创作方法、形式美学和中国独特的审美等议题,不仅仅限于人物、情节和主题分析。第四,建立电影评论与批评的本体范式,当前话语体系的建构需要一种自律、逻辑严谨、递进关系明确的研究纲领。


在发言的第二部分,贾磊磊研究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电影批评的思考和建议。首先,他强调了影片讨论会与出品方影片推介会、新闻发布会的区别,为了确保中国电影评论的独立性和纯洁性,主张举办学术机构和高等院校独立参与的影片讨论会,切割影片出品单位与评论举办单位之间的利益链。其次,他指出完善电影批评的评价体系和推进中国电影评论学派建设的重要性。建议要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依托中国民族精神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读解习惯,汲取理论资源,确立符合中国民族立场和本土视域的电影阐释标准,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电影评论形态。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要提供自己的理论体系,汲取各方面的优秀成果,理清电影批评的内在规律和文化意义,将电影历史、评论、创作等方面作为电影批评话语体系的有力支撑。最后,在当前电影商业体制的前提下,我们在坚持美学和历史标准的同时,还要建构电影批评与评论的文化标准,包括伦理标准和思想标准。电影研究需要确立艺术作品的阐释原则和电影的评价原则,解决对电影意义的读解、判断以及文化分析和评价的问题。在发言的末尾,贾磊磊研究员表示,课题组将在顾春芳教授的领导下把上述工作做好,助力影视评论话语体系及创新发展研究。



顾亚奇《重大主题影视创作与中华文化主体性建构》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顾亚奇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顾亚奇教授首先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6.2讲话”,强调其中关于中华文明五大特性的新论断,特别是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提出。文化主体性在他看来是国家民族文化质的规定性,既有恒定不变的元素,又在动态发展中展现自主性、自愿能动性和创造性。


顾亚奇教授进一步阐释了“重大主题”这个概念,强调其在影视创作中与文化主体性建构的关联,并以具体作品为例,指出这些作品在传承传统的同时,通过现代化的改编适应了当代观众的接受心理,进一步强化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顾亚奇教授在区别主题与题材的基础上,强调相较于主题,题材更加具体可见,是作品具体框架的元素;而清晰的主题有助于创作者确定合适的题材,并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设计来强化主题的表达。最后,顾亚奇教授指出了文化主体性面临的问题,包括如何应对媒介变革、新文化要素的吸收以及中外古今的融通,并指出这一领域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践。



张智华《中国网络影视发展与影视评论话语体系创新》

北京师范大学  张智华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影视研究中心的张智华教授认为,与会专家在此次会议中都强调了影视评论话语体系中文化主体性和开放性的双重特质,并指出,现今正持续发展且日新月异的网络影视也应该包括在其中。张教授介绍了团队每年发布的《中国网络影视发展报告》的研究成果,详细分析了中国网络影视的发展优势,强调网络影视已经成为戏剧影视学科的生力军,应当在中国影视评论话语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这其中包括党的政策、社会时代需求、中国网络影视快速发展等六大原因。


张智华教授进一步指出,网络影视评论话语体系内涵与外延一直在变化,其核心要素包括网络电影、剧集、节目、短视频、动漫等,也包括中国网络影视的创新策略以及与网络文化、文明发展的关系等方面。他特别提到当下网民通过弹幕和论坛讨论热点问题的例子,认为这推动了戏剧与影视评论话语体系的创新。张教授强调中国网络影视评论话语体系致力于电影学科建设、国家战略,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推动国家文化及国际文化发展。随着互联网与中国网络影视的重要性日益提高,该体系将在全球范围实现传播和影响。



王志敏《关于戏剧与影视评论话语体系建构及创新的一些思考》

北京电影学院  王志敏教授

下半场首先由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王志敏教授发言。王教授对顾春芳教授表示祝贺,同时强调了选题的重要性和挑战性,认为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王教授指出这一课题的核心是建立一个庞大的评论话语数据库,其评论话语的形态包括文字和语音,广泛存在于纸媒、刊物、书籍、网页以及音视频上。评论的要素则主要包括价值判断、美学梳理、艺术阐释以及学理分析,这些要素与政治、经济、文化、思潮、流派、运动、理论等多方面关联,而且通常涉及到作者的个人喜好、价值判断、美学观点等。在此基础上,王志敏教授强调了工作方法的重要性,并表达了对新方法的好奇。王教授对顾春芳教授使用人工智能方法持肯定态度,并期待课题组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人工智能的效用。


最后,王教授表示,如果北大能在该项目中取得成功,可以在全国起示范作用,继而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带来新的机遇。



戴清《融媒环境对影视评论影响之再思考》

中国传媒大学  戴清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影视学院的戴清教授的分享主要围绕影视评论的变革、主题性创作以及数据对影视评论的影响展开。她提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影视评论历经了三次大冲击,特别强调最近一次的媒介融合对传统文艺批评的巨大影响,而在这次冲击中,主要因素包括主流意识形态和数据的影响。


戴清教授详细介绍了自己团队进行的关于重大现实题材剧的研究,并深入分析了数据对影视评论的影响,指出现有数据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样本数量不足、统计标准不一致等,表达了对数据造假的担忧。此外,戴教授还重点关注了影视评论在营销中的地位,指出当前软文和时评相对于专业评论更具影响力、后者被边缘化的现象,从而呼吁加强学术界的话语体系,提高专业评论的声音。


最后,戴清教授鼓励积极加强国家影视机构的创作制作能力,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群,强调影视评论从业者应坚守责任、公信力、口碑、声誉、职业尊严,推动评论多样化和创新形式,力争实现长尾效应,以期形成更加健康的影视评论生态。



谭政《自媒体时代电影批评的泛化与重塑》

《电影艺术》主编  谭政研究员

《电影艺术》主编、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谭政研究员探讨了自媒体时代下电影批评的泛化现象及其对专业影评的挑战。谭政研究员首先指出,“自媒体时代”这个概念代表了一种大众立场的群众思维,电影评论从纸媒时代到自媒体时代发生了泛化。过去的学院派和专家批评与创作实践更为融合,而今天的情况则相对疏离,而且批评权力已不再被意见领袖垄断,而是去中心化到数以亿计的自媒体中,专家点评能够影响一部影片市场走向的时代已成为过去。


谭政研究员认为这种变化主要有三个原因。一、市场导向成为最重要指标,专家指导作用减弱。二、泛化的电影批评(如豆瓣、微博)极大影响创作者。三、互联网时代创作者具备更加宽广的视野和学养,不再被专家主导。最后,谭政研究员提出四点建议。一、将电影批评话语体系作为中国电影知识体系一部分,思考电影批评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生存和发展。二、塑造电影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和培养观众的观影习惯。三、专业电影批评要助推公民素养提升,促进社会进步。四、电影批评要在塑造国家形象、传播中国形象上发挥作用,特别关注全球视野的域外叙事,提升中国电影在海外的接受度。谭政研究员强调电影批评在新时代应当承担更高的社会责任,积极促进电影行业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雍文昴《传播分众化与有效影视评论的建立》

中国艺术研究院  雍文昴副研究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雍文昴老师回顾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电影评论高峰,通过重要评论提炼观点,强调理想的电影批评者应是注释者、警告者和启蒙者。雍老师指出,近百年前的电影批评当下艺术评论界面对相似的议题,如评论与创作之间的龃龉、评论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等问题。


雍文昴老师认为,大数据和推荐算法导致了媒介环境的分众化传播趋势,而这给研究者提出了在新的媒介环境和分众化传播的趋势下如何建立有效的艺术批评的问题。通过对1930年代媒介环境的回顾,可以看到当前新的闭合场景似乎正在形成,但这一闭合与过去的单一媒介不同。雍老师呼吁通过评论对分众传播环境中相对封闭的圈层进行观念引导,或许可以更好地影响创作,并促使更多“破圈”的作品涌现。好的艺术批评既是理论建构,也应当是一种艺术创作,在新的传播环境下,或许有机会推动有效艺术批评的建立。



刘军《从时代性、创建影视批评话语体系的正大气象》

北京电影学院  刘军教授

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处长、“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刘军教授结合顾春芳教授的开题会报告,剖析了主体性、主流意识、时代性和知识体系等关键词。刘教授认为在当今社会中,评论者和被评论者是社会关系建构和塑造的结果,主体性应该更多地关注主体间性,包括不同时代和地域的主体间的关系。其次,刘教授指出主流是一种结果,人类毕竟经历过历史长河中的不同时期,不同时代可能有不同的主流,但并不影响人类依然可以在某些共同价值和审美方面达成一致。此外,刘教授强调,在知识体系中提高专业指数的关键是总结、归纳和制造生产。


刘军教授特别提出了“时令性知识”的概念,用于形容最当下、最一线、最鲜活、尚未被体系化和理论化、存在于个体经验中的知识。在网络和智能时代,电影已不再处于中心位置,而是为智能服务,我们需要关注电影在这一进程中的特性、趋势及其对社会文化的构建,不再仅仅聚焦电影的应然,而是在深刻理解大众需求的基础上,认知新的审美范式如何转变,继而引领评论话语体系朝着符合时代、生态、美好、善良、开放的方向发展。



评议环节

上半场发言结束后,王志敏教授进行评议。王志敏教授在贾磊磊教授的发言的基础上,探讨了法律地位对于评论体系的规范作用及其限度、电影批评在社会中的生存方式、电影批评的示范作用等议题。王教授认为,顾亚奇教授探讨的“重大主题”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事件性和里程碑意义,能够很好地突显文化自信和文化主体性,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什么是主体性的问题;张智华教授的发言则切中了时代的进程,对中国网络影视发展的现状与未来作出了回应。


下半场发言由贾磊磊研究员评议。贾磊磊研究员认为,王志敏教授从形态、要素、方法三个方面讨论电影批评体系建构问题很有启发性;戴清教授通过大量数据揭示了多媒体时代的文化变迁,为电影批评在媒介时代的定位提供了有力支持;谭政研究员关注媒介主体的变化,呼吁电影批评体系更广泛地考虑国家软实力和公民历史记忆;雍文昴老师通过近百年前的电影批评的回顾,指出电影批评在历史演进中可能存在的某种同构性;刘军教授对主流、时代性、主体意识的深入剖析,为电影学科的知识体系建构提供了重要思考。


王宜文教授代表“戏剧与影视评论话语体系及创新发展研究”课题组向与会专家的精彩发言表示感谢,宣布论坛圆满结束。

2023年,北京大学燕南园在冬阳和煦中迎来好消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揭晓,燕南园获评2023亚太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正是一代代北大人在这方园子里的坚持,才承接了传统的滋养、保护好这方学术的土壤、换得满园智慧的花香。今天,《戏剧与影戏评论话语体系和创新发展研究》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在建设三大体系的顶层设计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愿景中,愿同有志同仁一道培护评论生态,发出时代正声。


顾春芳教授同与会专家在燕南园51号院合影留念。



文字:宋振华、周领超

排版:彭小纯